全力阶梯覆盖式自信

原文:Confidence all the way up

2016 年 1 月 17 日

(人们)很容易会发现,我具有一种能力强的特质。有的人说我自信,有的人说我傲慢,还有一些人会评价我说:你怎么看起来对自己如此确信。(这种评价有时候是对我的批评,有时候是对我的赞扬。)

一开始,我会惊讶于亲友的这些评论——在我看来:我在交谈中,通常是那个首先使用概率估算和误差范围来表达不确定性的人。我总是会迅速地展开头脑风暴,为那些能支持我观点的素材提供非常规的解释。而且我肯定也不会对任何观点都抱有百分百的确信啊。

实际上,针对这种现象,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聊过,对话内容大概如下:

我: 你有发现吗?大家都觉得我自带一种自信和笃定的气场,有时候甚至显得傲慢自大?我不知道怎么洗刷掉这种印象,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你说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他: 嗯,你好像总是能看透每件事的本质。你在解释事情时,总是能迅速、娴熟、精准地回答问题。

我: 但是,我倒不这么认为。对于我自己提出的主张,我鲜少持有十足的把握,而且我会有意识地去强调这一点。之前,我俩和[另一位朋友]一块儿聊起打破垄断的社会工具时,我就非常直白明确地指出了我存疑的地方,我提出模型所依据的假设,还有它们可能存在的缺陷。

他: 确实,但就算那样,你对你自己说的话依旧充满了自信——这或许不是对你所提出的某个特定观点其本身有信心,而是对你全盘的分析有信心。

我: 不,也不是那样。我会第一个承认,我为我的命题所设定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空臆断的;我也会第一个承认,我的假设空间相当陈旧落后,我想如果我能更好地思考,我应该能找到更好的模型。其实,我知道自己思维的方式中存在许多缺陷,而且我也非常致力于改进我的推理方法。

他: ……

我: ……我此刻就在这么做吗,不是?

他: 对,你正在这么做。

这种言谈和思维模式中确实存在某种「自信」的成分,但它不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自信。人们在我身上察觉到的自信,并不在于我主张的内容本身,而在于我能迅速用概率估算和误差范围对其作补充。我大部分的自信也不源自分析(内容)本身;(因为)我会马上指出我分析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我的部分自信的确源自我的推理方式;我得说,在回答类似「在资历更深的人面前,你为何还能有相当的把握认为自己的推理比他们的推理更好?」这种问题时,我确实比大多数人更有经验。但即便如此,我也能敏锐地指出那些出现在我推理过程中的判断失误和看似合理的偏见。

那为什么我在外人看来如此自信呢?为什么即便在我细数我思考里的种种缺陷时,我看起来还是如此胸有成竹呢?

经过反思,我得出了结论:其部分原因一定在于某个被我称为「全力阶梯覆盖式自信」的东西。但就目前而言,即使我对分析(内容)存疑,我也会对推理过程抱有信心——只是,我也不会真的信任它。即使我对推理过程存疑,我也会对我的朋友抱有信心,对那些最终能帮助我意识到问题并作出调整的保障机制抱有信心。不过,这样说好像也不太准确——倒不如说,每一处自信的不足,都会被认知链条中处于更高维度的自信所弥补和覆盖。

所以这造成了一种情况:不论我实际上处于多大的经验不确定性之中,我的这种状态都会在社交互动中被人们解读为自信。


(为避免自信变成自大)这种自信的限度应该如何把握?嗯,就像上面说的,如果我的朋友和保障机制都不足以引起我对错误的觉察,我估计我会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方式进行拙劣的推理,然后我就会无法达成目标。当我终于说出「好吧,是否我真的到了那种无可救药的地步,那我栽了,我可以去死一死了。」这种话时,那就是这种自信的限度了。

(而且不知怎么地,即使在说这些话的当下,我也依旧能保有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的气场)。

我遇到过很多似乎因为对自身的不确定感而变得麻木逃避的人。他们受到某个(诸如「一个社会能用什么方法来打破垄断?」)之类的问题的困扰,然后他们非常确信自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于是他们干脆给出任何答案。

然而即便是这种形式的失败,或许也要比那些拥有过多自信,会扯出一堆烂结论并深以为然的人的失败要好。

但是,一个拥有「全力阶梯覆盖式自信」的人,则有第三种出路:产生一堆烂答案,但明白它们烂在哪里、有什么局限,并且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去完善回答。

我发现这种思维模式在我的整个人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其他人还在为强烈的不确定性而抱怨时,「全力阶梯覆盖式自信」帮助我跳过抱怨直接去拥抱新事物。这是一种保持“与其为此内疚,倒不如把反复出现的失败视为数据和训练的机会”的心态的技巧。也是一种维持“即便清楚自身巨大的局限性,也能免受其干扰而继续朝目标前进”的状态的技巧。在我认识的人里,那些在我看来能力最强的,他们似乎十有八九都在运用某种与「全力阶梯式自信」大同小异的思维模式。如果这种思维模式于你而言稍显陌生,我建议你找个方法练习一段时间。


「全力阶梯覆盖式自信」的核心在于:充分运用你所拥有的、认识你自身的局限性。它是在说:你要明白,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完美地刻画「你所拥有的」以及「你的局限性」,但不管怎样,你都应该继续脚踏实地地逐步前进。

它是在说,你要明白:总会有意料之外的难题出现,而你要相信你有应对它的能力,但有时也不尽然;当你被难题击倒后,你要相信你能重新振作,但有时也有例外;当你真的被难题击溃而绝望丧气时,你也要学着坦然接受(https://mindingourway.com/come-to-your-terms/)。

的确,我们都有局限。所有的人都有局限。总有一些关乎决策的重要事实不被我们所了解。我们使用(大脑这台)存在缺陷的硬件进行推理。但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正确做法不是畏首畏尾放慢脚步

无论你有多绞尽脑汁地辩护你的观点,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的观点就不会因你的费力驱使而落入「所以,不管我做什么,一切都是可行的。」的境地。无论你有多绞尽脑汁地证明你的推理,元推理高塔的顶峰也不会是「长此以往,你最终能取得成功。」而会是:「我可能错得离了谱,恐怕永远无法被纠正;我可能会失败且没能创造任何价值。」你其实根本无法找到一个客观上足够稳固的支点来展开你的推理。

其实你会在行动中被塑造。你无需为所有观点都找到坚实基础并证明每个推理步骤都无懈可击后再开始行动。你无需为每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好了预案再采取行动。你无需在对自己的分析有十足的把握后再提出一个模型。如果你只是坐等万无一失的确定性,那你恐怕要等到猴年马月。

依我看,更好的做法是:一方面,总是用认知链条中处于更高维度的自信去弥补和覆盖每一个更低维度的自信的不足。另一方面,当情况糟糕到你最高层级的元推理甚至都无法发挥作用时,你要坦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已经触到了你认知的天花板,这不是你能回答的问题。”